2014-08-31
一年三四百个新股才能吃饱 券商收入滑向小时代 两年,对保荐人代表赵磊(化名)来说竟是如此漫长。这七百多天里,IPO经历了重启、临时叫停、再度启动的曲折发展;行业的急剧变化、薪酬待遇的大幅滑落,让不少投行老兵黯然身退,赵磊这样的年轻人,作为投行业务的留守者,有些彷徨,有些煎熬。
大券商保代保底收入约30万
“保底费一年150万、100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赵磊对《金证券》记者无奈笑了笑。对赵磊这样正需赚钱养家的投行青壮派来说,两年来薪资水平的急速变化,消耗着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耐心。
赵磊将保代的薪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即保底部分(基本工资+津贴),签字费,以及保荐项目其他费用。其中,保底部分的变化最多也最大。
“2012年末IPO暂停前,券商就准备调整保代的薪资水平和考核标准了,但动力不强。一旦动作幅度过大,很多中小券商会留不住人。第八次 IPO暂停后,大小券商都开始动了,大券商对保底部分降得最多。最夸张的时候,有家券商给年轻保代一年开出的保底价只有20万。”他对《金证券》记者说。
赵磊进一步透露,随着IPO重启、临时叫停、再次启动,目前券商给保代开出的薪资情况是:像中信、国信这样的大券商已经取消了保底部分中的津贴,基本工资每月大概在2-3万。也就是说,保代一年的保底收入约30万元。至于宏源、东吴等券商,仍保留基本工资和津贴,基本工资每月能有3-4万,津贴大概在3万元,这样保代一年的保底部分能达到70万元左右。
《金证券》记者从不止一家金融猎头处获悉,今年以来猎头挖保代,保底部分的市场平均价码在60万元左右。这一水平较IPO暂停前最低100万元的行情,几乎腰斩。
赵磊觉得,取消津贴的券商正在增多,中小券商保底费用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
发三四百个新股“才能吃饱”
据了解,券商降低保代人员薪资保底部分的本意,一方面是为了在IPO暂停期缩减费用,另一方面是为了刺激保代的业务能力,希望保代通过项目获得应得的费用和奖金。尤其是大券商,因为传统的薪资和考核模式,长期以来养了大量“不干活的人”。
只是,IPO开开停停,项目难做已成共识。
今年年初IPO开闸后,赵磊的出差频率依旧,不过受制于监管、政策等条条框框,挑选项目的效率差了很多。“会里一年发300到400个项目,我们才能吃饱!”赵磊说,可惜的是按照目前新股发行节奏,全年发行上市的新股能有100家出头就算不错了。
“有的券商虽说大幅降低保底部分,但提高了保荐费用和奖金,做一单项目的实际收入比以前还要高。但问题在于,你报个项目上去,猴年马月才能出来。”赵磊对《金证券》记者说。
赵磊跟同行聊天的时候,别人常会劝他,盯着IPO没水喝,不妨看看定增、并购还有新三板业务。
事实上,赵磊不是没有尝试。“这些业务同样靠运气等单子,一个定增大几千万、一个亿,看着挺美,但一年你能碰到一单就不错了。”而其供职的券商,并购、新三板现在都有专门的部门在做,利益部门化后很难再插手。
“他们的日子都比我们好过”
两年来,赵磊见惯了前辈们的离开。以至于当自己现在所在投行部门的一把手选择离开时,他会淡淡地说“意料之中”。
“两年来,离开这个行业的人去向主要分为两拨,一拨是像投行部门一把手那样,自己有钱,离开后凭借人脉资历自己去做投资;另一拨多为一线保代人员,除了跳槽到别的行业,大多去了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赵磊对《金证券》记者表示,“他们的日子都比我们好过”。
和前辈相比,尽管薪资水平下降,但是赵磊仍难轻言离开这个行业。“不是舍不得,而是资历不够、手中也没有什么余钱。”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公开数据,目前券商在册的保荐代表人合计2572人。虽然,城内的人不断吐糟着职业的艰难,但一直以来投行“高大上”的形象仍在吸引众多年轻人加入。然而,当老保代们一个个离开后,年轻一辈的保代们如何适应薪资的变化,职业的压力?像赵磊这样的青壮派们,仍在苦寻答案。
责任编辑:紫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