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待申购列表
发新打壳是妙方?
2017-01-21
发新打壳是妙方?
摘要
在近日IPO话题的争论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定向增发炒高后减持套现更是A股的贬值链条,而这当中的关键又是壳资源的高估值,因此,压制定增和壳资源,增加IPO,可以重塑A股的估值体系,打击市场的炒作风气,利于市场长远发展。发行新股,打压壳资源真的是妙方?
在近日IPO话题的争论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定向增发炒高后减持套现更是A股的贬值链条,而这当中的关键又是壳资源的高估值,因此,压制定增和壳资源,增加IPO,可以重塑A股的估值体系,打击市场的炒作风气,利于市场长远发展。发行新股,打压壳资源真的是妙方?
要促进IPO常态化
黄湘源
将发新视为打壳的妙方,话似偏激,但语糙理不糙,它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了IPO常态化的必要性。
我国A股市场动不动就来个IPO恐惧症。新股发得一多一频,就好像天快要坍下来似的,叫苦连天。其实,这与其说是打新炒新的资金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所致,还不如说一向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炒壳炒差炒题材的资金运作计划不免受到挤压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的市场之所以投机炒作的风气越来越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在计划发行的控制下成了难能可贵的稀缺资源。而正是由于有着壳资源的存在,任何一点可资炒作的题材和机会,都有可能成为燃起一场熊熊大火的火星,或掀起一次倒海翻江巨澜的海啸。说到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离不开IPO。正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最近所指出的那样: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这也就是说,促进IPO常态化,不仅是对实体经济最大的和最好的支持,而且,对于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乃至投资理念的拨乱反正,无疑也是一个深刻的根本性改革。
促进IPO常态化,有利于逐步消除IPO堰塞湖,也有利于较好地解决由于IPO门槛而再融资门槛低所造成的大出血。有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九成以上。不乏一些上市公司把“市值管理”当噱头,用增发得来的新钱还旧账,或扔到了投机性炒作的无底洞里,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其原来的承诺,也败坏了市场融资功能的信誉。而纠正这种轻IPO重再融资的不正常偏向,正是市场融资功能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促进IPO常态化,也是从根本上消除壳资源的炒作预期,顺利推行退市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发新”与“打壳”,一个讲的是量,一个讲的是质。新股一多,不管什么样的硬壳也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因为稀缺而显得值钱了,破壳烂壳当然也就更炒作不起来了。反之,如果退市制度不到位,该退的不退,反而还总是可以变着法子把壳换来换去,借来借去,炒来炒去,这就难怪炒壳现象屡禁不止,反过来也不能不影响到发新的正常化。在某种意义是,发新打壳,不妨特可以说也是IPO的质量辩证法。
促进IPO常态化,从投资理念和市场风气来说,至少可以防止次新股因“饥饿营销”而产生的过度炒作泡沫。当前,一些新股尤其是经过包装而上市的中小盘股,很容易被市场炒作推高股价,再通过高转送稀释股价,最终以清仓减持的方式疯狂地进行惨烈无比的 “劫贫济富”。对此,一味地去责怪投资者的贪婪是没有道理的。惟有通过增加IPO数量,不仅从根本上抑制次新股泡沫的产生,也使得投资者有可能更多地将自己的投资目光转移到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和发掘上来。这对于市场来说,不是抽血,而是让市场恢复理性的必要手段。
当然,促进IPO常态化,不仅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遏制投机套现性的大股东减持,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更离不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尽管加快IPO节奏,目前未必需要理解为与注册制接轨,但股市融资功能的恢复,也是“稳中有进”的需要,为未来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伤及无辜的昏招
曹中铭
近期IPO提速引发市场的巨大争议,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像IPO常态化给力实体经济即是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市场人士特别是投资者则持绝对的反对态度,认为IPO提速让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
不过也有第三种观点认为,IPO提速,可以重塑A股的估值体系,打击市场的炒作风气,使上市公司壳资源贬值。甚至于认为,通过IPO提速,在市场上实施“准注册制”,为今后的正式实施注册制铺路。笔者以为,以多发新股的方式打压壳资源价值是一大昏招,目前A股也不存在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即使是准注册制亦同样如此。
在A股市场,壳资源确实是有价值的。比如一家只有几位员工的壳公司,已经没有了主营业务,业绩更是乏善可陈,但其股价能被炒至10多元甚至20多元的都不鲜见。而像工行等几大国有银行,乃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自上市后每年都向投资者进行分红,不过其几元的股价投资者还觉得“太高”了。背后原因在于,像工行这样的上市公司,是不可能被借壳的,而某些壳公司,因为可能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而给投资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因而更能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
IPO提速能改变的是新股生态,比如像新股太平鸟三个涨停即开板。而在IPO提速背景下,由于大量新股涌入市场中,市场再出现像海天精工这样的“牛股”会较难。但与此同时,整个市场的估值下移亦是不争的事实。因此,IPO提速打压的不仅仅只是壳资源的价值,更多个股成为“陪葬品”。
以多发新股的方式打压壳资源的价值只会伤及无辜,显然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让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贬值,笔者以为并非没有办法应对。一是在相关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时,审核从严。目前某些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方案创新举措不断,比如有通过放弃股东权利以避免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导致触及借壳条款的;有通过复杂的重组方案设计,让按正常程序走本来会触及借壳但能成功规避的,对于所有类似的重组方案,一律否决。
二是推行注册制。目前A股市场虽然不具备推行注册制的条件,但注册制能让壳资源严重贬值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注册制实施后,虽然新股上市仍然要过审核关,但发行人方面的“自主权”会增加,也不会出现像现在的数百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的局面出现。当上市变得更加容易了,没有企业再愿意以高昂的成本去借壳,而没有了市场的壳自然就失去了价值。
三是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对于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增强市场活力。目前市场上“走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大有人在,但其中没有退市之忧的同样大有人在,这些上市公司往往成为壳资源的“大本营”。要让这些上市公司退市,按目前的退市制度,显然有点勉为其难。但如果监管部门进一步降低退市门槛,那么才有可能将“走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扫地出门。而当这些上市公司再也无法在市场上“苟活”时,所谓的壳价值也就没有了。
寻找一个蹩脚的借口而已
皮海洲
当下的新股加速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巨大的纷争,以至一些重量级的官媒都挺身而出声援新股加速发行。但投资者对新股加速发行的担忧与不满也是充满网络,行情的走势更是举步维艰。
而在这场纷争中,有一种观点甚是冠冕堂皇,声称增加IPO是为了打压壳资源,重塑A股的估值体系,打击市场的炒作风气,利于市场长远发展。本人以为,这种说法无非是为IPO加速发行寻找一个蹩脚的借口而已。
就IPO与再融资的“一增一减”来说,这种说法近乎牵强,也是一种硬性搭配。在以定向增发为主体的再融资对市场大规模抽血的情况下,控制再融资规模是很有必要的。但当下的问题是,管理层并未明确表示要控制定向增发,倒是一些市场人士及媒体主观臆断地一再表示管理层会控制定向增发规模,因此,控制定向增发是否属实,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而如何控制定向增发则是又一个问题。目前的定向增发成为滥发,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重要的是要完善定增制度,抬高定增门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定增制度的完善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因此,即便控制定增,那也只能建立在管理层的从严把关上,这其中不乏管理层调节的因素,增加了“人治”的色彩。而这种调节只是阶段性的。想调节就调节,不调节了就又放任定向增发如洪水猛兽般扑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定向增发的严控不应该以IPO的增加为前提,这是两回事。而“一增一减”的说法显然是把二者混为一谈。如此“一增一减”丝毫都没有减少融资对市场的抽血。以至2016年成为“史上第一融资年”更象是一种“阴谋论”,原来是为IPO加速发行准备的。
至于打压壳资源、抑制炒作之风,完全无需通过IPO提速来进行。一方面可以完善借壳上市的规定,提高借壳上市门槛,堵死曲线借壳,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退市力度,同时加强退市过程中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这二者才是打压壳资源的正途。如今放着正途不走,却说IPO提速是为了打压壳资源,这荒唐不荒唐?
而且壳资源炒作也是A股市场习惯于投机炒作的结果。A股市场之所以习惯于投机炒作,归根到底在于A股上市公司缺少投资价值的原因,投资者要盈利,因此只能靠投机炒作。而就新上市的公司来说,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甚少,不少新上市公司仍然都是很平庸的企业,这些公司不可能给予投资者回报。将这样的公司推向股市,如何给予投资者回报?如何让投资者不投机炒作?
说到A股的高估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发流通股的规模偏小。4亿股本以下的公司,首发流通股规模只占公司总股本的25%;而4亿以上的,首发流通股规模更是只占公司总股本的10%。用很少的一部分股权上市流通,这自然会抬高A股估值,同时也为投机炒作创造条件。而新发行上市的公司同样没有改变这个问题。所谓用发新股的方式来重塑A股估值体系,不过只是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还有IPO提速“利于市场长远发展”的美名,这更是近乎无耻的说法。由于没有完善IPO公司股权结构,IPO加速发行给股市带来大量的大小非,一年后或三年后大小非套现之时,又将给股市带来巨大的压力,股市又将面临着大小非更大规模的抽血,不排除股市重演2016年年初一样的股灾(这波股灾就是由于大股东减持的预期而引发的)。因此,IPO的这种带病疯狂发行,只会给股市带来更多的后遗症,如何有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呢?
原标题:发新打壳是妙方?
新股分析
 
公告速递
 
您的意见是我们的动力
您的意见及建议:
您的姓名:
您的联系方式:
提 交
非常感谢您对钱龙软件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关闭本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