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待申购列表
IPO常态化的逻辑
2017-01-23
IPO常态化的逻辑
原标题:IPO常态化的逻辑(国金观察
  近期,有关IPO和再融资的话题升温。新股发行向来是中国股市敏感神经,只要一触动,市场就会作出反应,这是极不正常的。
  股市就本质而言与其他商品并无不同,供求产生价格、价格反过来调节供求,人为控制供求只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令市场损失效率。中国股市诞生于特殊的环境,刚开始搞点人为调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市场发展20年、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二之后,投资者和企业行为因此受到的扭曲仍未消除,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和秩序仍未建立,这确实让人感到惊奇。
  投资者行为扭曲体现在:多数人主要关注的不是企业价值,不是其获利能力及真实回报水平,而是看故事诱不诱人,题材概念稀不稀缺,对于新股,不是看发行价是否低得吸引人,而是看供给多不多,别人接手可能性高不高,炒作空间大不大。这种情况下,根本不会出现新股发不出去的情况。新股价格奇高,等于是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奇低,所以,除了华为、老干妈等极少数企业出于道德良知等原因不愿意上市,企业陷入IPO和再融资饥渴症完全是理性选择。
  设想一下蔬菜市场:价格下跌,消费者多买,菜农觉得不合算少卖,反之,消费者少买,菜农觉得利润诱人增加生产,价格信号有效地调节着供求。如果股市供求放开,要向发行成功必导致发行股价回落,而这引起内含回报上升,其它领域资金就可能被吸引买入股票,如此机制下,股市就像菜市一样均衡于其内在价值附近。这就是注册制的逻辑!
  注册制呼吁了多年却屡屡受阻,常提到的原因有二:一是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导向,现在制度不完善,一旦推行就会骗子成堆,而投资者又没识别骗子的能力;二是说没有退市制度,市场只吃不拉,会变坏。第一点有点道理,所以要加紧制定严厉的事后惩戒制度,为注册制铺好路,现有监管对信披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惩罚太轻了,和罚酒三杯没区别,根本无法产生阻吓作用。第二点表面有道理,但深究下去有点勉强。因为退市有“硬退”有“软退”,所谓“硬退”就是把不合格公司赶出持续交易市场,还有一种“软退”,不强迫你退但市场股票极多,垃圾公司股价会接近于零,成交也接近于零,活着与死差别不大,这也是一种“退”,所以注册制不一定非要以“硬退”为前提,香港没美国那样的退市制度,垃圾股成堆,注册制照样实行。
  对注册制的抵制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现在有些公司价格太高了,注册制会令它们大幅下跌。只要注册制是方向,价值回归就是无法避免的,早回归不比迟回归更好吗?
  当前,令IPO常态化,同时限制再融资,似乎是契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聪明做法。去年,A股IPO虽然家数达到了225家,但总募资额仅1381亿,而通过定增进行的再融资高达1.49万亿。IPO的钱用于实业,而再融资的钱很多用于搞资本运作,所以,一松一紧似乎与“脱虚向实”是一致的。但从长远看,这样做意义并不大,因为,这还是在延续政府之手在替微观主体进行判断和决策的逻辑。首先,IPO企业所做的并非全部是“实”,也有很多钱被拿去搞资本运作了,收购的项目中也可能有很多是“实”的,两个渠道,“虚”与“实”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并且哪个“实”多一点还说不定。其次,从长远看,再融资同样也要市场化,也就是说要和IPO的注册制一样完全放开,自由交易。
  当前,IPO领域和再融资领域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两者都是某种掠夺型生态。IPO领域,通过高定价和壳价值利益倒向了上市企业;在再融资领域,通过高定价、利好配合、减持套现、高溢价并购关联企业等方式利益倒向了大股东、内幕交易者和市场操纵者。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因为制度漏洞多,大量作奸犯科者得不到应有惩罚,二是因为中小投资者占比高,长期形成的畸型投资文化为掠夺的持续进行提供了条件。
  市场化是中国股市的未来,而要让市场化正常运作,一是制度与监管要完善,二是要荡涤渣滓,吐故纳新,建立新投资文化,彻底走出蛋生鸡、鸡生蛋的怪圈。这两点是注册制、再融资市场化、整个股市市场化顺利展开的逻辑前提。
新股分析
 
公告速递
 
您的意见是我们的动力
您的意见及建议:
您的姓名:
您的联系方式:
提 交
非常感谢您对钱龙软件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关闭本窗口